立信集運立信集運>
每經記者 張卓青 每經編輯 廖丹
商業銀行互聯網存款新規落地!
1月15日,銀保監會、人民銀行發佈《關於規範商業銀行通過互聯網開展個人存款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推動商業銀行規範開展互聯網渠道存款業務。
《通知》明確指出,商業銀行不得通過非自營網絡平台開展定期存款和定活兩便存款業務。《通知》印發前商業銀行已經開展的存量業務要到期自然結清。
《通知》對商業銀行通過互聯網開展存款業務提出了監管要求,其中包括:
商業銀行通過互聯網開展存款業務,應當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儲蓄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和金融監管部門的相關規定,不得藉助網絡技術等手段違反監管規定、規避監管要求。
商業銀行通過互聯網開展存款業務,應當嚴格執行存款計結息規則和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相關規定,自覺維護存款市場競爭秩序。
商業銀行不得通過非自營網絡平台開展定期存款和定活兩便存款業務,包括但不限於由非自營網絡平台提供營銷宣傳、產品展示、信息傳輸、購買入口、利息補貼等服務。本通知印發前,商業銀行已經開展的存量業務到期自然結清。相關商業銀行要落實主體責任,做好客户溝通解釋工作,穩妥有序處理存量業務。
金融科技專家蘇筱芮對每經記者分析道,這一條規定對商業銀行來説,意味着非自營互聯網渠道受限,除了傳統的購買操作,產品展示、營銷宣傳也被禁止,意味着商業銀行必須提升自身的獨立性。
她進一步表示,此前有部分互聯網存款尚未完全下架,推測為存量業務。對互聯網平台來説,這意味着需要協助商業銀行做好客户溝通解釋工作。
記者注意到,在去年12月下旬,螞蟻集團旗下的支付寶針對未持有互聯網存款的用户,在理財頁面對銀行存款產品進行了下線處理。緊隨其後,京東金融、度小滿平台對互聯網存款產品進行處理。同時,騰訊理財通的穩健理財中也不再有銀行產品這一選項。
有互聯網平台對下架互聯網存款的原因作出了迴應:互聯網存款產品下架後將只對已購買產品的用户可見,已購買相關產品的用户不受影響。未來會根據監管政策的要求,不斷完善相關業務。
實際上,近年來隨着互聯網存款的興起,地方法人銀行突破了地域限制,存款業務已拓展至全國。中小銀行吸收互聯網存款突破了傳統渠道的空間限制,從資金來源看,已成為全國性銀行,與立足於當地、服務中小微企業的市場定位存在偏差。互聯網存款不受地域限制的特有屬性,也對中小銀行流動性管理帶來挑戰。
《通知》提出:地方性法人商業銀行要堅守發展定位,確保通過互聯網開展的存款業務,立足於服務已設立機構所在區域的客户。無實體經營網點,業務主要在線上開展,且符合銀保監會規定條件的除外。
此外,商業銀行應當按照規定加強資產負債管理和流動性風險管理,提高負債來源的多元化和穩定程度,合理控制負債成本。
蘇筱芮表示,地方性法人銀行立足於服務已設立機構所在區域是重點,防範中小銀行跨區經營導致的風險外溢。
她指出,儘管互聯網存款業務也會影響互聯網平台,但據瞭解,互聯網存款的“導流”業務並未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利潤率低下,目前互聯網平台引入存款主要為拓展自身的生態圈,作為獲客的手段。因此,
她表示,此次通知影響最大的是中小銀行,因為中小銀行的資本補充渠道不及大行,對存款的依賴程度較高。
《通知》還規定了商業銀行應當強化互聯網渠道存款銷售管理,在相關頁面醒目位置向公眾充分披露產品相關信息、揭示產品風險,切實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自主選擇權等權利。商業銀行不得利用存款保險制度內容進行不當營銷宣傳。
另外,《通知》明確:商業銀行應當採用有效技術手段,按照行業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相關標準規範,加強網絡安全防護,確保商業銀行與存款人之間傳輸信息、簽署協議、記錄交易等各個環節數據的保密性、完整性和真實性,保障存款人信息安全。這與監管一直以來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理念一脈相承。
那麼對於持有互聯網存款的人而言,《通知》會對他們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對此,銀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迴應稱:《通知》明確,商業銀行通過非自營網絡平台已經辦理的存款業務,到期後自然結清。在此期間,相關存款依法受到保護,消費者可以依據法律規定和存款協議到期取款或者提前支取。商業銀行應當繼續提供查詢、資金劃轉等相關服務,切實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為了推動商業銀行穩妥整改、平穩過渡,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可以根據商業銀行的風險水平對其跨區域存款規模限額等提出審慎性監管要求,同時按照“一行一策”和“平穩過渡”的原則,督促商業銀行對不符合本通知要求的存款業務制定整改計劃,並確保有序穩妥落實。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繫。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立信集運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繫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繫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0人蔘與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